8.23.2014

餐桌小革命

原來媽媽已經三個月無煮過肉,那就是說,仍未吃素的蕃薯爸爸,已經吃了三個月素晚餐,至少有三份之一時間肯定吃素了!媽媽這場餐桌小革命不知鬼不覺,連大蕃薯也要到今日才察覺。

吃素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,之前有講過,勸素並不是叫別人吃素的好方法,因為飲食是種習慣,習慣最難改了.....只要我們默默地吃,假以時日,旁人定會看到好處,好多都會嘗試吃少點肉。媽媽沒有強調要少煮肉類,只是慢慢減少晚餐肉類份量,由蒸排骨變成灼肉片,由煎魚變蒸魚,大魚變魚毛,然後一餐有肉、一餐無肉,就是這樣,兩三年之後,家裡幾乎無肉了!不過小革命要成功,大前提是美味的素菜,不然說服力大減......希望爸爸某天發現這小秘密,也不會太吃驚,亦能繼續在家吃素。說不定他早已發現了,只是跟媽媽一樣心照不宣 =]

能否完全吃素,除了要認同吃素的好處之外,也講點緣份吧。素食、環保並非比賽,要比較的話,總有人比自己做得好,在香港例子有周兆祥博士、區紀復先生等,大蕃薯拍馬都追唔上......如果今日能夠少食一塊肉,那就少食一塊肉,能夠吃素一日就一日,總之吃得舒服、坦然就好。

-------

香港堆填區即將爆滿,其實垃圾問題早已困擾香港多年,大蕃薯卻一直無下很大決心去減少製造垃圾。上個月趁放長假,大蕃薯決定給自己一個小挑戰,盡可能少用塑膠,為期一個月。在都市生活,主要塑膠來源有膠袋、飯盒、膠餐具等,要少用塑膠,方法好簡單,只需在背囊裡長放一個環保袋、一個餐盒和一支叉,這樣的話,不管購物、食飯、買外賣,幾乎不需用到塑膠。

帶齊上述三件法寶之外,最重要的是拼死不用膠袋之決心 .\ /. 例如有時無帶足夠環保袋,買餸太多,只好拿著一扎菜一梳蕉......

當然,世事係無咁完美嘅。實情係,大蕃薯會間中忘記帶餐具,一個月下來,用了一支新膠羹和一支飲管,還有那些預先包裝的零食和用品,數目不詳。要再少用塑膠,接下來只有少去超市購物,因為超市貨品好多都有層層包裝,多光顧街市和小店,少用膠袋之餘,份量彈性。

8.15.2014

生活實驗之一年唔開冷氣(四):尾聲

不經不覺,咁就挨過大暑同小暑,下個禮拜就到處暑,即將告別炎夏!
B先生:明明仲好熱,傻的嗎?
大蕃薯:唔開冷氣一段時間之後,身體逐漸跟上大自然節奏,即使變化些微,身體亦可以感覺到。前幾日剛過立秋,雖然氣溫維持三十度以上,起風卻比之前微微多了一分秋意。
B先生:之前咁熱,唔開冷氣,都唔知你點頂……
大蕃薯:除左打門窗通風及穿著薄身衣服之外,以下兩樣法寶係夏天必備:竹蓆、電風扇。竹蓆於各街市床上用品店有售,有竹製、仿竹兩種,後者以塑膠做成,熱功能比真竹稍遜。墊褥鋪上竹蓆,躺上去不一會兒,就有陣陣涼意由背脊滲遍全身。再將電風扇調校至合適角度,開弱至中度就可以啦。午夜之後,氣溫再降,此時相當涼快,大蕃薯甚至好幾次要起身調細風力。
B先生:係真唔係……除此以外,仲有咩消暑秘訣?
大蕃薯:夏日炎炎,多往郊外活動。市區高樓臨立,造成熱島效應,加上開大冷氣,令市區氣溫比郊區高幾度,行街當然好熱。去到郊區,有山、有水遮陰吸熱,加上無樓阻擋,陣陣清風,比市區涼快多了。以防中暑,記得多飲水就可以了。
B先生:呢個為期一年嘅(瘋狂)生活實驗接近尾聲,有咩得著呢?
大蕃薯:一開始的確有少少難忍,畢竟大蕃薯是都市人,開了十幾廿年冷氣。但堅持一個禮拜左右,身體就學識調節,當中轉變甚難以筆墨形容。以前自己大蕃薯徹底討厭夏天,覺得香港夏天又濕又熱,一到無冷氣地方汗流浹背同燥底。經過一個無冷氣夏天,現時外出,身體會適當地流汗,散熱之餘不至大汗淋漓。而最重要的是,今日自己不再討厭夏天。夏天不過大自然一部份,無什麼好討厭的。
古代無冷氣,所以古人對造屋相當講究,「坐北朝南」等是經年累積的學問。時移勢易,發明冷氣之後,都市人不再講究房子/單位坐向。對大蕃薯而言,冷氣遠遠不及自然風,將來各方條件允許的話,希望可以住在坐向及通風良好的單位裡面,過上冬暖夏涼的日子。

B先生:如果萬一……有人都想試下夏天唔開冷氣,應該點入手呢?
大蕃薯:最好五月頭天氣轉熱就唔開,只要忍到一個禮拜左右,之後就會適應。如果七八月先突然唔開,溫差太大,身體未必接受到,會較為辛苦。


生活實驗之一年唔開冷氣:






8.02.2014

台北書店 X 素食之旅(三觀城)

續《

----------

《城》

大蕃薯在台北吃的第一樣食物居然是便利店的麻醬冷麵。那碗冷麵普普通通,卻是楔機,讓大蕃薯初嘗台灣的慢活文化。據悉台灣近年亦如香港一樣面對壟斷問題,主角是便利店,但不得不說,在台北所見的便利店,仍有一可取之處未見於香港。台北的便利店幾乎都設有座位,至少會有幾個靠窗位置,店面稍為寬敞的,會有面對面坐那種桌椅,大蕃薯和朋友正是坐在這種桌椅上吃麵,然後順勢看中了擺在附近一本雜誌,買來在便利店慢讀。因為設有座位,便利店不止有買賣日用品的功能,無意中製造了一個讓市民交流休憩之所,想稍息想吃點東西充電,不必特地找一家咖啡店或茶館,就這樣自自然然地,在便利店歇腳。

這種留白,一如這個城市好多其他類似設計,讓人稍為抽離一下急促的上班生活,抖抖氣再繼續工作。例如台北的交通公具好多都無安裝電子螢幕,乘客不必被逼收看各種各樣聲色犬馬密集攻勢的廣告,大蕃薯稍稍觀察過,人們都是安靜地搭車,用智能電話、聽音樂的人不多,只是間中有互不相認的乘客在閒聊,分享生活點滴。市內大部份捷運站仍採用舊式設計,月台並無上蓋,從大堂可直接看到月台,只留兩邊行人通路,連接站內兩端出口,所以站內並無商店,市民不受過多消費引誘,也不見過多資訊充斥,捷運只是老實地維持她的基本功能--載客。車站內還有好幾個以人為本的設計,例如愛心傘、廁格空置顯示板等等,由此看得出這個城市懂得為人設想。

在台灣,小販隨處可見,而且管理得很好,為城市注入靈魂,大蕃薯很羨慕這種風氣,市民尊重小販,小販們注意衛生,不阻街、不搶地盤(或者有但大蕃薯無看到),各攤老實地做生意,專注地做那麼一兩款美食,份量充足、定價合理,即使生意好也不會賺到盡,也不會將別人那杯羹也搶來做,隨處都是普羅大眾負擔得起的美食。在香港,小販曾經默默地支撐著社會,可是經年被政府掃蕩和抺黑之後,現在只能在一些邊緣社區見到他們的行蹤。小店亦悉數被大型連鎖店擠走,只剩下中看不中用的首飾店、電子產品店和過剩的藥房。這個社會大概很多人都想發達,只是想著要發達的人也許更多,這麼的一群人,現實中只想踏實地做自己喜歡的小生意,要是能養活自己、養活家人,那是多麼值得鼓勵的事啊。

台北市的樓房仍然有建騎樓,這種傳統華南地區設計,為途人遮光擋雨,即使下大雨亦不至太狼狽。騎樓下容納小販和地攤,在轉角處形成一個個微形社區。以上這些,或者都是無心插柳,卻似身體細胞,每一個都不最重要,但每一個都默默耕耘,各司其職,築起一個健康、有風格、有思想的城市。

--後記--

拋開相機,將這趟將旅行還原成最根本的旅行。雙眸就是最好的相機。

(完)




大蕃薯Facebook